2025,22(4):1-5
Abstract: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 近年来,脂代谢在肝转移 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高脂饮食被认为是诱发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与内脏脂肪的积累密切相关,进 而影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此外,降脂类药物在调控脂代谢、改善代谢综合征方面的作用也为防治结直肠癌肝转移提供了新 的策略。 本综述将探讨脂代谢的复杂调控网络,分析高脂饮食、内脏脂肪及降脂类药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并为未来 的研究提供方向。
2025,22(4):6-12
Abstract:
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显著。 转移和复发是导致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局部晚期和复发性直肠癌的诊疗仍是临床难点。 本文围绕局部晚期及复发性直肠癌的影像学精 准诊断、新辅助治疗策略优化、手术技术革新及术后护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总结近年直肠癌治疗的关键突破,旨在 为临床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诊疗思路。
2025,22(4):13-18
Abstract:
目的 基于增强 CT 影像组学联合深度学习方法构建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 MSI)状态的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6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期间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并经免疫组织化学( IHC)检测的患者 211 例。 其中微卫星稳定组(MSS)130 例,MSI 组 81 例。 按 7 ∶ 3 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 MSI 57 例及 MSS 91 例; 验证组 MSI 24 例及 MSS 39 例)。 在静脉期增强 CT 图像上手动勾画肿瘤三维感兴趣区( VOI),使用 PyRadiomics 提取 1458 个影像组学特征,使用 ResNet50 获取 512 个深度学习特征,并组合生成融合特征。 通过类内相关系数、Pearson 相关性分 及 LASSO 回归筛选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 SVM)、逻辑回归( LR)、随机森林( RF)、自适应增强( AdaBoost)及 k 近邻算法( KNN)等 5 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基于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及融合特征的预测模型。 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性能。 结果 最终筛选出 25 个关键特征(15 个影像组学特征、10 个深度学习特征)。 验证 组中,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 KNN 模型最优,AUC 为 0. 761(95% CI 0. 603 ~ 0. 877);基于深度学习特征的 RF 模型最优,AUC 为 0. 772(95% CI 0. 639 ~ 0. 886),而基于融合特征的 AdaBoost 模型性能最优,AUC 为 0. 862(95% CI 0. 756 ~ 0. 949)。 结论 基于增强 CT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特征的融合模型预测结直肠癌 MSI 状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望为个体化免疫治疗决策 提供支持。
2025,22(4):19-23
Abstract:
探讨≥80 岁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3 年 1 月至 2025 年 1 月期 间在我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手术的 270 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年龄分为对照组(65 ~ 79 岁)200 例和 观察组(≥80 岁)70 例,通过倾向性评分后进行 1 ∶ 1 匹配,每组分别成功纳入 70 例。 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标准腹腔镜结 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 30 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 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 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于≥80 岁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具有可行性、安全性。 在严格术前评估、加强围手术期管 理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是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值得推广。
胡坤, 曹钦兴, 游俊钊, 侯能易, 周思宇, 曾杰, 唐泓弢, 蒋顺, 庞明辉
2025,22(4):24-29
Abstract:
目的 探索粪便 DNA 甲基化靶点联合粪便隐血试验检测结直肠癌和晚期腺瘤的效能。 方法 招募 89 例晚期 腺瘤、270 例结直肠癌及 180 例健康对照参与者。 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 PCR 检测粪便中 cg13096260 的甲基化情况,采用粪 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检测粪便隐血情况。 分析 cg13096260 联合 FIT 对结直肠癌和晚期腺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 cg13096260 在晚期腺瘤组和结直肠癌组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 0. 05),但晚期腺瘤组与结直肠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P >0. 05)。 FIT 阳性率在结直肠癌组最高,晚期腺瘤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 cg13096260 单独检测对晚期腺瘤和结直 肠癌的 AUC 分别为 0. 8462 和 0. 9144,联合 FIT 后诊断结直肠癌及晚期腺瘤的 AUC 最高达 0. 9698。 结论 粪便中 cg13096260 甲基化标志物水平联合 FIT 检测能有效区分晚期腺瘤、结直肠癌与健康人群,诊断性能优于单一检测。 有望为结 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选择。
2025,22(4):30-37
Abstract:
目的 基于已发表的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研究,总结炎症生物标志物与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PubMed、Embase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为建库至 2025 年 2 月 1 日。 纳入运用 MR 方法探讨炎症生物标志物与 CRC 潜在 因果关系的研究。 通过评估 MR 的三个基本假设进行质量评价。 采用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 最终纳入了 10 篇文献,共 68 项研究探讨炎症生物标志物与 CRC 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其中,50 项研究符合 MR 研究的三大 基本假设。 CX3C 基序趋化因子配体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 受体亚基 β、IL-6 受体亚基 α、IL-17F、IL-31、巨噬细胞集 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与 CRC 发病风险呈负相关;IL-10 和 IL-12p70 与 CRC 发病风险呈正相关;C 反应蛋白、IL-2、IL-7、 IL-9、IL-13 在不同研究中的结果不一致。 结论 炎症生物标志物与 CRC 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
2025,22(4):38-42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标本更适合经肛门取出还是经腹部辅助切口取出以及相关影响因 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收集 2016 年 7 月至 2021 年 7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 行 taTME 手术的最初 104 例手术病例资料。 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以曲线下面积( AUC) 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用。 结果 104 例患者中,3 例无法经肛取出,45 例经肛取出困难,56 例经肛取出容易。 单因素回归分析结 果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直径、系膜面积、肛提肌夹角、新辅助治疗为标本取出困难的危险因素。 多因素回 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肿瘤直径、系膜面积、肛提肌夹角是影响标本能否经肛取出的独立因素。 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临 床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 AUC 为 0. 959,灵敏度为 0. 857,特异度为 0. 938。 结论 纳入 BMI、肿瘤直径、系膜面积、肛提肌夹角 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可指导预测 taTME 标本是否适合经肛取出。
2025,22(4):43-47
Abstract:
目的 评估自膨式金属支架联合新辅助化疗在局部进展期左侧结直肠癌并梗阻患者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及安全 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2 月至 2024 年 12 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胃肠病区收治的 56 例梗阻性左半结直 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支架组 22 例及新辅助治疗组 34 例,支架组先在结肠镜下置入自膨式金属支 架,待梗阻症状缓解后直接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新辅助治疗组先在结肠镜下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待梗阻症状缓解后给予 2 ~ 4 个疗程化疗后再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的支架至手术的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吻合方式、清扫淋巴结数量、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及远期生存状况。 结果 新辅助治疗组的支架至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长于支架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 001)。 两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新辅助治疗组的线吻占比高于支架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中清扫淋巴结的数量、阳性淋巴结数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术 后病理显示,新辅助治疗组有 8 例(23. 5% )患者出现了病理缓解,22 例(64. 7% )患者出现肿瘤降期,但两组的 2 年总生存率 (86. 4% vs 86. 5% )和 2 年无病生存率(67. 0% vs 83. 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在支架置入后进行新 辅助治疗延长了至手术的间隔时间,有利于降低手工吻合比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使部分患者出现肿瘤学的降期,增加 淋巴结数量的清扫,但对远期生存尚未产生影响。
2025,22(4):48-53
Abstract:
目的 探讨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5-Fu) +亚叶酸钙( Lv)联合短程强化超分割放疗新辅助方案治疗低位直肠 癌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纳入 2015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 130 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新辅助 治疗组 61 例和对照组各 65 例。 新辅助组接受伊立替康+5-Fu / Lv 联合 25 Gy(5×5)放疗,6 周后评估疗效,依结果选择手术或 随访;对照组直接行 TME 手术。 两组 Ⅱ、Ⅲ 期患者术后均化疗 6 周期并随访 5 年。 结果 新辅助组患者距肛缘 <5 cm 肿瘤 保肛率 71. 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45. 0% (P<0. 05),两组 R0 除率均为 100% 。 新辅助组 3 度腹泻发生率更高(P<0. 05),两 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新辅助组 3 年无病生存率( disease-free DFS) 和 5 年总生存率 (overall survival,OS)优于对照组,但分期亚组分析显示,仅 Ⅰ 期差异显著,Ⅱ、Ⅲ 期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方 式对 OS 无显著影响。 结论 伊立替康+5-Fu / Lv 联合短程强化超分割放疗新辅助方案安全有效,可提高保肛率,显著改善 Ⅱ、Ⅲ 期低位直肠癌患者 5 年 OS。
王辰傲, 陈 钊, 刘亚庆, 张 峰, 侯君霖, 金世博, 罗 川, 宁势力
2025,22(4):54-57
Abstract:
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血管处理策略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影响,主要涉及对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 支(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及直肠上动脉)的处理。 现有研究显示,保留左结肠动脉及直肠上动脉可改善吻合口血供,降 低吻合口瘘的风险,但此操作显著增加手术复杂性,并可能影响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肿瘤学根治性,因此需权衡肿瘤学安全 性与血流动力学收益。 机器人辅助手术以其高清 3D 成像、精准操作及机械臂稳定性,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血管和 D3 (253 组)淋巴结清扫等方面发挥出显著优势,深入探究机器人辅助技术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具有深刻的临床 意义。
2025,22(4):58-62
Abstract:
器官保留策略是当前消化系统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尤其在食管癌与直肠癌中受到广泛关注。 传统根治手术 虽能延长生存,但常导致功能丧失及生活质量下降。 随着新辅助治疗的发展和免疫疗法的应用,部分患者可实现临床完全缓 解,为实施“观察等待”或局部切除等保守治疗提供可能。 合理筛选临床完全缓解患者并结合精准评估,可在保障肿瘤控制的 同时实现功能保留。 目前尚缺乏统一评估标准与长期随访证据,未来生物标志物、影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工具的整合应 用,可能进一步推进策略的实施。 本文围绕食管癌与直肠癌,综述新辅助治疗的发展、器官保留的临床实践及评估技术,探讨 策略的可行性与挑战。